影響我們人生是否快樂,並不取決於我們擁有多少、解鎖什麼樣的成就、跟怎樣優秀的人在一起或是從他人身上得到多少的肯定。因為當在夜深人靜、我們必須面對自我時,這些東西都會失去意義,提起快樂這個議題時,我們需要去面對的,終究是「自我」。
在這個抑鬱現象幾乎已經變成國民病症的時代,「要如何活得更快樂」是現代人最想知道的問題。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常指向「自我價值」這個核心,我們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?我們台灣人生活在考試掛帥、父母期望價值觀單一的背景中,我們潛意識都被灌輸了一個觀念:是「做自己是不會被愛的。」只有當我們符合父母的期望、社會的期待時,我們才是有價值的人、才是值得愛的人。我們這一代的孩子,只有極少數能夠尋找到屬於自己存在的自我價值。
雖然說是極少數,但實際上要做到這件事並沒有想像中困難,唯一的關鍵點,就只有在我們如何定義「價值」這件事上。我們如何去定義世界,會塑形我們的所有感受與經驗,也因此,很多時候要面對人生給的困難,其實並不在於如何把身外的問題解決掉,而是我們如何去看待、我們的潛意識如何解構這個問題。
現代人看很多關於宇宙學的書籍與知識,「我們相信什麼,世界就會呈現給我們什麼」這個概念幾乎已經是常識。但能實際去運用這樣的知識的人卻不在多數,那是因為我們意識上的「想法」並不是我們真正相信的事,我們所感覺到的「情緒」才是我們真正的信念。很多時候我們腦袋裡想的是一回事,情緒卻會告訴我們另外一回事,而情緒的能量比理性的能量更加強大。那我又如何把可以得到「快樂」這個感受的觀念與看世界的切入角度,實際融入到我的潛意識之中呢?
價值到底是什麼?
一個認為自己有價值的人,跟認為自己沒價值的人的關鍵差異在哪?
一個認為自己有價值,也被外界肯定有價值的人。以及認為自己有價值,但並沒有被外界肯定有價值的人的差異又在哪?
我們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,是我們自圓其說就好?還是我們最終還是得受制於外在世界、他人的控制?
為什麼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有價值?有時候又沒有?我如何不要一直在這討厭循環之中擺盪不定?
如何用接近真相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存在?